03-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本文最后更新于 3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也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

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作用:

  1.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2.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人口因素

含义: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生产方法

物质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作用:

  1.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分类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 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
  •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 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道德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 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艺术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式。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

宗教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 从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阶级压迫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 从历史和现实看,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交织,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代中国,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实施宗教渗透。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密切关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作用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其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当中。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高低、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将其作为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归结于生产力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破解了“历史之谜”。把握“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推进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针政策等,都必须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在此基础上,要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1. 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2. 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3. 生产力的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

  1.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3. 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前提决定的,所以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的作用。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关系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在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2.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这两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并存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必将取代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 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2.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1. 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2.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通常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并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政治统治亦即阶级统治,国家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过程,是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过程并行不悖的。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是其他任何国家形态的民主都不能比拟的最广泛的民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否定,是民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一)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

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不同,人们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总体来说,可以将交往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 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
  • 精神交往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精神性的领域中进行的交往。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根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渗透于物质交往之中。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第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人类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世界历史体现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最重要的是强调整个世界的相互关联性。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更不能拒斥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在世界历史的不断深化中,交往和竞争也不断扩大,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世界历史的深化也促使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球性胜利,迎来共产主义的实现。

今天,人类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广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交流、合作与互鉴,也有矛盾、冲突和对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四、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具有一些特殊形式。

(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作为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二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当然,社会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有时甚至包含着某些停滞和倒退,但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阻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既包括人类整体的发展,也包括人类个体的发展。人的发展指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使人的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自由个性的阶段。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的自由和发展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进步推动人类解放。人类解放从根本上讲是社会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而人类解放程度的提高,又能够使人更加自觉地去实现社会进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二)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能够集中体现社会形态的性质,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社会制度来指代社会形态。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 第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 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
    2. 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3.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五、文明及其多样性

(一)文明及其演进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社会形态的更替,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显示出自己的轮廓和样貌。共产主义文明是人斐全新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其初级阶段或初级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二)文明的多样性

人类历史中的文明,不论是古代文明,还是近现代文明,都在不同民族那里有不同的表现。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代表着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绿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世界各国要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upua.top/mll/may/1114/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