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总结: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矛盾(随土改完成成为:主要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段:
-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和大致设想,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依据中关于总路线的必要性论述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
-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毛泽东审阅通过时还指出:之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依据
- 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努力,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 党总结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困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
-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
-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意义
-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和平赎买能成功的原因
-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 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
-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失误和偏差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 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和偏差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 二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样的目的使二者有同样的价值;
- 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二者不可或缺。改造是改革的前提,改革是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不能因为改造过程中出现不足之处,就否认改造的成就;
- 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