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本文最后更新于 2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1. 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这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个难得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社会主义仍然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论断,为我国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面对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国际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形成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为我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科学道路。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变局带来大机遇,也带来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提出了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解决人类发展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党和国家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

  • 问题: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 成功: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
  • 失误: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这些失误的深层次的原因:
    •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 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正是在探索和回答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问题: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一个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 成功:这一时期,正值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
  • 失误:但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现象,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
  • 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全面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新世纪新阶段

  • 问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 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在应对和战胜各种突如其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好一系列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1. 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 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
    3. 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 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 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深邃思考和分析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1. 坚持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至上
  3. 坚持理论创新
  4. 坚持独立自主
  5. 坚持中国道路
  6. 坚持胸怀天下
  7. 坚持开拓创新
  8. 坚持敢于斗争
  9. 坚持统一战线
  10. 坚持自我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党的主要任务: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 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
  • 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 实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 意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如何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紧迫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党的十六大以后

  • 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
  • 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 意义:我们党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党的主要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 实践: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意义:我们党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1.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

  • 历史过程:
    1.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3.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4.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三大报告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5. 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6.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还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还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7.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
    8. 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 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历史过程:
    1. 党的十五大以后,江泽民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问题,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江泽民先后在广东和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进行了调研,对关系新时期党建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3.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4. 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四个如何认识”实际上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5.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对党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纲领、基本任务的新概括。
    6. 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 历史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党的实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 历史过程:
    1. 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3.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4. 2004年初,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越绷越紧,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避免国民经济陷入大起大落困境,中央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胡锦涛高度重视总结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并结合这些新经验及时阐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5.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6. 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
  • 运用:
    1.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 2008年12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5. 2010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6.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 党的实践: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
  • 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 写入党章: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写入宪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 党的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十个明确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人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坚持新发展理念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三个方面成就
  • 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 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 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 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 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 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 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 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 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战胜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界等一切风险和挑战的精神支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upua.top/mll/mzt/580/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