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邓小平理论
本文最后更新于 5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背景和两个基本问题

  1.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过深邃思考、不懈探索,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过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过程。

  1. 1980年5月,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概念。
  2.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3. 1986年9月,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4. 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5.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 首先,它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纠正了过去关于发展生产力的一些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讲,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 其次,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和发展目标角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1. 揭示了资本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不是少数人享有,而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3. 为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坚持公有制为根本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前提条件。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

  1.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力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
  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4.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破除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维定势。

解放思想的要求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解放思想的两种情况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1. 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
  2. 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注意克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义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背景: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总起: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发展历程: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过程。
  2.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3.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4.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 第一层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两层含义不可分割,必须全面把握。
  2. 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强调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概括:

  1.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依据。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内容: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1.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意义: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邓小平还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为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大踏步赶上时代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1.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 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

  1.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
  2. 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3.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4. 关于地区的“先富”和“共富”,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沿海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强调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的关系时,要从大局看问题,在发展过程当中要允许不平衡、承认不平衡,同时也要从不平衡逐步达到相对的平衡,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归根到底,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对外开放”这一表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停滞落后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不利。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必要的互接互补,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二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我国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标志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这也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南。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反复阐述这一思想的重要性,把它提高到战略地位。首先,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其次,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后,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出发,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邓小平的一系列“两手抓”,坚持了辩证法的全面性,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面对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了祖国统一的六条方针。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构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基本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央政府全面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从经济角度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明确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稔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有生命力的,是最经得住考验的,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我们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主张国与国之间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发达国家不能用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办法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坚持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关于外交工作,邓小平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建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加强党的建设,从而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必修课。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

邓小平理论内涵丰富,除以上这些主要创新成果外,还有许多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问题上,在人民军队建设问题上,等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upua.top/mll/mzt/582/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