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实践与认识
本文最后更新于 3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科学实践观之前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把实践看成是理性先天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实践的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意义。

科学实践观产生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科学实践观的发展

科学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述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辨证运动和发展,强调“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毛泽东进一步把实践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并在《实践论》中对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作了系统阐释。邓小平坚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习近平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知行统一不断达到新境界。

意义

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1.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实践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并超越了唯心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
  2. 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实践观,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3.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4.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定义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 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

  •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的主客体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又构成了价值关系。

实践的结构变化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的形式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基本形式:物质财富生产。

  • 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实践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协调与联合。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基本形式:阶级斗争。

  • 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既虚拟实践。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虚拟实践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虚拟实践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要注意风险防范,加强相应的法律监管与道德约束。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zhuji::来力目标)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在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缺陷
  •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是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两个突出的特点
  •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认识作为能动反映具有创造特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反应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的关系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方法论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狭义上讲,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zhuji::医生想偷包)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等。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作用,美好的心境,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我们既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防止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的消极影响。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1.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1.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践;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四、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 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期目的,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可以算是完成了。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 没完成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随之推移和发展。因此,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特点

这一过程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统一”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方法论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upua.top/mll/may/659/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