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问题,请联系pu_pua@163.com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与英雄史观相反,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体现了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方法论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再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它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而是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握。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人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我们把人类总体当作历史主体来理解的时候,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产过程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习近平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作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群众路线也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二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无论是作决策还是抓工作、促落实,都要体现党性要求和宗旨意识,都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走好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从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来看,有些历史人物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对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历史人物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有时甚至会有性质相反的历史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所属阶级的制约;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时,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也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作了精辟论述。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全面辩证的评价,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赞扬,指出他们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另一方面,又指出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也会受时代条件限制,也会存在失误和错误。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阶级社会里,群众不是一个绝对同一的整体,而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一个阶级在群众中乃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取决于该阶级与怎样的生产力相联系,因此,对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并通过这种阶级分析说明在群众中究竟哪个阶级是新的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

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一个阶级要作为整体来行动,政党是阶级组织最集中、最严密、最高级的形式。作为阶级的政党,是由本阶级中最有觉悟、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

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一个阶级的政党要领导本阶级进行有组织的活动,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有自己的领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在长期的群众斗争、群众实践中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其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是重大而深远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为此,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发挥人民领袖的领导作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转载请注明:
作者:非童
文章地址:https://pupua.top/mll/may/1199/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您的评论将经过审核

博主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含有广告信息的评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不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或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即表示您接受以上规则。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